「我從小學煮菜到這把年紀,
菲律賓菜對我來說,最有人情味。」
—— 聖佛朗西斯廣場餐廳老闆娘
到訪過台中市火車站前的東協廣場嗎?身為中部孩子,我還是習慣性直呼它的舊名「第一廣場」。自日治時期的公有第一市場,歷經火災與改建後,民國八十年第一廣場落成,成為台中市最具代表性的綜合休閒大樓。
自母親口中得知,在她的高中時代,一廣就是同學們下課最愛流連逛街、觀影的好所在;然而對我來說,一廣僅象徵著台中市中心地段的轉移、每回搭火車必經的地標、東南亞移工朋友假日的聚會場所,是我既陌生也不熟悉的場域。
隨著今年開始讀研,進入一處在台柔性倡導著移工教育的非政府組織實習,我漸漸深入東南世界。
根據勞動部今年四月最新統計,在台的東南亞產業及社福外籍勞工人數已突破七十萬大關,換言之,每 33 位台灣人之中,便有一位是來自東南亞的朋友,而這群朋友們的家鄉,依人數多寡分別來自印尼、越南、菲律賓、泰國。
看到前四名移工來台的國家,你是否曾和我有過一樣的疑問,台灣一向自詡為異國美食天堂,為何僅越式與泰式料理較為常見呢?我們的土地上有 27 萬印尼移工朋友、15萬菲律賓移工朋友,但我的日常生活裡卻從未見過這類型的餐館與料理。
就這樣,一場探索菲國料理的旅程就此展開,我與「東協廣場」的連結也從此處開始蔓生展延。
幾乎找遍全台設有菲國料理的餐館,我終於在東協廣場三樓 314 室,尋得一家「聖佛朗西斯」。
「東協廣場」之名,正式啟用於民國一零五年,隨政府新南向政策的實施,第一廣場的名稱就此被取代,還多了「台中小東南亞」的小名。地上十三層、地下三層的空間,以一到三樓為台中市政府所有,設有 3C 產品店、東南小吃攤、超市、國際移工生活照顧服務中心等空間。
來到此地的那天是星期三,移工們幾乎都在工作著,假日經過此地的熱鬧與喧嚷消失於耳畔。前往廣場的路途中,經過一家家鐵門拉下的印尼小吃店,心中不由地緊張,擔心著聖佛朗西斯廣場餐廳也未如常營業。
廣場一樓入口處的手扶梯,已不像我一年前到時故障停駛,我沿著明亮整齊的空間前往三樓,處處可見台中市政府重新規劃的用心。
抵達三樓之時,多數鐵門都是下拉的,循著遠方隱約傳來的歌聲,我們一路朝著聲源前進。隨著 KTV 伴奏帶聲漸近,一大幅寶藍又鮮紅的 “Philippines”看板映入眼簾,「有營業!」我對身旁友人驚呼。

「兩位小姐要吃飯還吃麵?」
迎面而來的是有著慈眉與笑眼的老闆娘。簡述完我來到聖佛朗西斯的緣由,她笑的更燦爛了。
「你們該假日來的啦!我假日都會煮滿滿的兩大排自助餐等他們來!不然吼,他們平常上班其實都好辛苦!」「不過,平日來也很好,因為我會做特製料理喔!」
除了菲律賓料理,聖佛朗西斯同時主打越南料理。
「老闆娘,菲律賓料理沒有菜單嗎?」
「對啦!我菲律賓菜作無菜單 style 的,越南菜才有菜單,你們看看。」
頭腦裡想著似懂非懂的菲式料理,我決定讓老闆娘發揮她的客製化精神。

一聽到要讓她發揮,可愛的老闆娘馬上三步併作兩步地回到廚房開始備料。器具堆得又高又滿的廚房,與用餐空間相連,雖然凌亂,卻格外有股假期回鄉,窩在爺爺奶奶家中廚房的溫馨感。聽著鍋鏟俐落的鏗鏘聲,我心中充滿了期盼。
- 菲式蒜炒牛肉 Kaldereta

「有沒有覺得跟熱炒店的台式炒牛肉不一樣!」
老闆娘在我還沒來得及吹涼筷中牛肉就急忙問。
相較我熟悉的台式鐵板牛柳,眼前的佳餚有股我說不出的海水鹹味、同時挾著一股口齒留香的酸甜感。
此時老闆娘要我往身後看,「菲律賓的味道就是這個!」只見櫃上排滿琳瑯滿目的瓶罐。聽從老闆娘的指示,我將其中三罐挪到桌前。


就是這三罐醬料,才能讓這盤炒牛肉如此獨特。據老闆娘說法,這三罐可是菲國家戶必備的調味品。寶藍蓋子的是菲國家戶必備的醬油。濃醇入味的雞豬牛或海鮮,靠的就是這罐醬油調味。中間的小黃罐則是菲國白醋,道地的 Chicharon(炸豬皮)總是以淋滿白醋的酸甜姿征服眾人味蕾;最右邊的醬料 Patis 是菲律賓最出名的「魚露」, 最適合在煎魚及煮湯時淋上一匙,將大海的鮮甜融入菜餚。
- 羅旺子酸湯 Singang

初嚐這湯,我與友人的牙齒不禁顫抖了一下。正如菜名,這湯果真酸,然隨著湯品入喉,竟有股溫順感。尤其一碗下肚後,更感開胃。
「那是羅望子在酸啦!沒有這味,他們就都不吃了!」老闆娘接續著說,「想想『香菜』、『九層塔』給你的感覺,『羅望子』對東南亞人來說就是那麼重要!」
號稱「酸果」的羅望子,未成熟的果肉汁液與檸檬汁相似,開胃又解膩;而熟成的羅望子果肉,則帶有烏梅香,會被製成各式飲料與甜點。在台灣中南部常見於人行道的羅望子樹,沒想到在這裡,竟轉換了身份,成為餐桌上喚起移工們家鄉回憶的要角。
與老闆娘聊起聖佛朗西斯廣場餐廳成立的緣由,我心生敬佩。年輕時她便與丈夫投身餐飲業,做過手搖杯、小吃攤、鹽酥雞生意……。十年前,正逢鹽酥雞店營運不理想之時,一天老闆娘看見火車站附近的移工們在吃便當,心裡冒生為他們做家鄉菜的念頭。
「我懂那種想念家鄉的感覺,所以我就主動去認識他們。」於是,她跟上東協廣場的招商潮,在這裡開始租店面做菜。
「阿姨那你不會煮菲律賓菜呀?」
老闆娘一副欲知我會這樣問,神氣活現地接著說。
「我不會,可是他們會呀!」
說這話的同時,隔壁包廂走出兩位菲律賓男人,有著約莫和我一樣的年紀,「我們會教她煮,教一教後,現在阿姨煮的比我家鄉媽媽煮的好吃了啦!」這是兩位在屏東大學就讀大四的菲律賓男孩,他們向老闆娘要了一手啤酒,加入我們的談話。
「一開始不會煮,我就想說和他們交朋友。我一天給他們一人一千塊,他們看懷念家鄉什麼食材就去買,買回來後,就來我這裡煮。剩下的錢,就當作是他們的薪水。「我一邊跟他們學,一邊跟他們交朋友,大家都很開心。」畢竟對移工們來說,買菜剩下的幾百塊薪水,可是比擔任看護與幫傭來得豐厚與足以溫飽。
靠著這個模式,聖佛朗西斯的名聲累積起來,也逐漸成為在台菲律賓友人聚會、想念家鄉的好地方。老闆娘後來又租下了隔壁的兩大間包廂,納入越南料理,讓在台的菲籍、越籍移工有了一個像家的地方。
「其實,我看到他們聚在一起,也覺得不孤單了。他們都很像我的兒子女兒,我每次煮飯都好像煮給一大群小孩吃。」


受到菲律賓大學生盛情的邀約,我與友人直接加入他們的餐桌。只見一盤又一盤酸甜料理,每道幾乎都充滿了羅旺子的酸、魚露的甜。聽移工朋友們唱著家鄉的歌、看著他們與老闆娘自然真切的互動,我著實能明白,老闆娘不單只是營業著一家餐廳,她撐起的是移工與這片土地的連結。
「之前都是移工來,但現在附近很多大學生也會來吃,大家一起交朋友很棒。」
離開前,老闆娘從牆上懸吊著的零食抓了一包給我,甜甜地笑著「下次假日來喔!大家一起玩,我會煮很多很多菜!」

Kusuka 樹薯片,像極了我們的洋芋片,口感來的厚實些、味道也清甜些,就像老闆娘給我的感覺,穩重而內斂。

這塊土地上,匯聚了來自各地的風味,有些風味已經在此駐足許久,卻不為我們所熟悉。下回若想換換口味、交交新朋友,不妨來東協廣場試試開胃沁脾的菲式菜餚,相信你會和我一樣,感受到民族交流的新鮮、文化的豐富多元。(記得老闆娘說的,要假日來才有很多菜,也才有很多新朋友可以認識唷 😉 )
很喜歡這篇文章,雖然我看到的不是美食,而是對不同文化的尊重。
讚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