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月初有幸回了一趟母校,在師大的入學新生營進行了一場四十分鐘的演說。

想起當初接到受訪邀約,學校希望我能對學弟妹分享我大學期間申請的諸項海外交流計畫時,心中多的是震驚還有畏懼。畢竟近期太常分析他人的故事,要能好好爬梳自己的過去,反倒成了難事。
來來回回、塗塗改改,真是想破了頭,也不確定自己的故事可以帶給這群年輕氣盛的孩子什麼啟發,畢竟每人經驗大不相同,唯箇中核心才是不變真理。
那天,坐在桌前,半帶恐懼地開始整理過去回憶,試圖將自己假想成受訪者,釐清一路以來人生的背景脈絡,然後開始劃定範圍、選定主題。
2013 年相簿。映入眼簾的是大一入學時,學校要我們預寫四年後畢業典禮才能開封的「預見未來之信」。看著那青春感十足的圓弧字體,信裡頭的「要當上校園親善大使」、「領很多獎學金」、「拿很多書卷獎」,一樣也沒實踐。
一面讀信,一面止不住地笑出聲。端詳現階段的自己,沒完成那些當年可愛的期許,反倒成了如今更喜歡的,溫柔卻堅毅的個體。
歸咎背後原因,一切的重點都落在這三項我逐一學會的指標。而這些指標,也成了我當天演說的主要元素,帶出了「擁抱國際視野,成就溫柔堅強的自己」這份演說題目。
I. WORK HARD ≠ SUCCEED

努力真的不代表會成功。
有夢總是很美,但希望和運氣不會一直相隨。
每次談起這概念,就不免俗地拿 18 歲那年好不容易拿下全國即席英語演說冠軍的記憶說起。從小,父母發現我特別愛說故事,不管是對妹妹說、對玩偶說、還是對寵物說,我都能滔滔不絕、興高采烈。於是,我便被送往演說班,交由一位嚴格不過的老師培訓。
每周日,照常來說是所有孩子最喜歡的假日,我卻從睜開雙眼那刻就痛苦不已。演說老師姓「壽」,我私底下總暱稱她野「獸」老師,因為每當想起那些嚴格的培訓回憶,我總是眼淚直落、苦不堪言。
老師常常把我「流放街頭」,訓練我在一小時內去向 10 個陌生人介紹她指定的故事,藉此訓練勇氣;她也曾因為我一句演說辭語調不正,來回要我重複朗誦達上百次。
那些讓人潰堤的恐怖受訓、犧牲了的黃金週日,某部分也練就了我的剛強,即便失敗再多次,好像也會再落下幾滴淚後又趕快重振旗鼓。
16、17 歲的冬天,我代表彰化縣參與全國英語即席演說賽,第一年無功而返、第二年落得佳作。18 歲那年,學測在即,照常理該專心致志於學業,但就是憑著那股不服輸,知道自己也許再堅持一次,就會贏得夢寐已久的結果。
回想起國小以來對傳播領域的熱愛與付出,一百多天來,每日放學便找外籍老師培訓到晚上八點半,再回家繼續唸書準備學測,最終我在離開校園之前奪下了想要的成績。
我想表達的是,若不去試試,春暖花開之喜絕對不會降臨;但若能在體力、心智都尚可負荷的情況下背水一戰,那成功之喜就有機會與自己擦上邊。
II. FIND YOUR CHERRY ON TOP

“The Cherry on Top” 是近期很喜歡的一個詞,意指畫龍點睛、錦上添花。
上月到訪巴黎,我在某天的洋裝穿搭裡特別繫了條皮帶,被當地人如此讚許,所學會的詞彙。
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 “sparkle”,這份亮點也許是從觀察自己開始,又或者是從模仿崇拜的對象開始。在去蕪存菁的過程中,你將會找到替自己加分的關鍵。
有時讓你脫穎而出的花火,
極可能是現在讓你憎惡不已的缺漏。
我天生就是那種自帶點娃娃音,熟悉妳的人會理解為溫柔,不熟悉的大概會解讀成傲嬌的那種嗓音。求學的某階段裡,我曾用盡方法糾正這副嗓音,以達到話劇演出、國語朗讀裡評審渴望的「不只有高音,更要有低頻」,否則就失了抑揚頓挫的傳統。
後來,我在一場場「適合我」的主持場合裡找到自己的舞台。受到一位老師帶領,我開始接觸題材較為溫馨的軟性議題、包含宣介台灣、訪問作家與導演等人物的主持活動。
多虧了自己的輕柔嗓音,我找到了自己可以發光的舞台,上天賜與我的特色恰恰與這些場合相輔相成,而我也因為這份嗓音,多獲得了許多我未想過會擁有的機會。
你要先找到自己最擅長什麼,無論那份專長被旁人視為利器或是敝屣,將之化為你的特色,成為旁人無可取代的關鍵。
III. LOSER →STARTER→BELIEVER→SUFFERER

大一的新生營時,我深深記得台上的講者說過「開始需要勇氣,持續需要相信 」這席話。對照現在的自己,我認為這段話依然正確,但我會在最後再加上一句,讓它成為:
「開始需要勇氣,持續需要相信 ,成功需要毅力。」
「21 天習慣養成法」是許多人在談到養成一項習慣時常會引述的名詞,根據外科整形醫師 Maxwell Maltz 對病人的觀察,平均患者要花 21 天的時間去習慣自己的新容貌,而這些類似的臨床經驗在 1960 年他所集結成冊的書籍 “Psycho-Cybernetics” 裡開始廣為流傳。
然而,培養一項新習慣真的只需要三個星期嗎?換言之,將其理解為,培養一項新習慣最少需要三星期的努力,而且不見得會成功,會是較為正確的理解。
在我的觀察裡,我將培養一項習慣區分為四個階段。
- LOSER:當我們尚未開始產生擺脫惡習的慾望時,我們都還是輸家。
- STARTER:「開始需要勇氣」。 一但你開始作出改變,不管是跟舊習說再見、或用新習慣取代它,你就已經是個起身而行的勇者了。
- BELIEVER:「持續需要相信」。相信、正面的力量很重要,畢竟擺脫一項習慣太難了,唯有不段的鼓勵自我、不失灰心,你才有可能繼續堅持下去。
- SUFFERER:「成功需要毅力」。一但你開始感到痛苦,你已經在快要達標的盡頭處了,毅力會讓你痛苦,但更會讓你醒悟。
Phillippa Lally 是倫敦大學的健康心理學家,2009 年她的團隊在一項為期 12 週的研究 “How are habits formed: Modelling habit formation in the real world ” 中指出,每個人平均養成一項習慣的時間是 66 天,受試者的習慣養成包含了「午餐要包含一樣水果」、「午餐要搭配一瓶水」、「晚餐前要跑步 15 分鐘」的任務。
66 天是養成習慣的平均數,而根據研究內容指出,養成一項習慣的時間從 18 天到 254 天不等,換言之,一個人可能要花上二到八個月的時間,才能讓自己養成新的習慣。
從數據上來看,可以發現習慣的養成真非易事,而讓自己達到終極的「成功需要毅力」,落在「找到為何建立習慣的根源」。
一旦知道你為何要這麼做,養成一項新習慣會變得容易一些。好比近期我逐漸落實成功的「睡前一小時不要滑手機,留時間與空間閱讀書籍」的根源就是:「我知道自己睡前滑手機會心神不寧,睡不安穩」。
當我知道睡眠品質之於生活的重要性,我就會努力去實踐這項習慣。這樣一來,習慣的落實也變得較具趣味與意義了。
努力只是基本、找到你的亮點、痛苦通往成功。
上述三句話是我在當日演說的結尾。雖然簡潔,卻是我最想送給學弟妹的三樣錦囊。
當日的演說,我還是花了一些篇幅在那些海外日子裡的有趣經驗,卻花了更多的時間著墨在這三項元素上,期望能帶給座位上一雙雙靈活真誠、希望無窮的初生之犢們一些鼓勵、與一些方向。
真希望自己也在演說現場
讚Liked by 1 person
別別,我怕我太緊張!
讚Liked by 1 person
看完真的收穫滿滿
讚Liked by 1 person
收到 Phoebe 留言好開心呀🧡
讚讚